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对向杂志社报社投稿一直抱有一种革命烈士的情怀——作为一个从没有在传媒机构里全职工作过的人,有了想法只能到处搜罗编辑邮箱,再针对不同对象起草一封情真意切的邮件,之后就是焦虑等待的日子了。每天的心提在半空,恨不得拿束玫瑰过来扯花瓣:‘他会回,他不会回...' 关于以下提到的投稿事件也是如此。

以上纯为对此事件的心理背景铺垫。

15-16跨年去台湾,是我早早就定的。日子将至,听在台湾交换读书的朋友说:”今年是最后一年101烟火哦!“ 具有强烈新闻直觉(此处并无依据)的我立马搜新闻核实,发现此信息的确受众多媒体转载,头上跳出个灯泡:何不就此写篇文章?

于是撰写了以下架构发向各大垂涎已久的杂志生活版块:“我设想的文章会从描述现场细节开始,讲到101烟火起源,国际影响,再到现如今停办的原因,并用现场采访内容做总结,表达一个101时代终结的感情。全文计划在1000-1500字内。”

过了几天没有音讯的日子后,29号傍晚走在西门汀的路上,突然收到来自编辑的短信,高兴得我马上眼泪哗哗得去吃了一大碗杨桃冰。

到这其实是第二轮心理背景铺垫,以展示我对这个活的重视程度。

12月31日当天,我战战兢兢地带着长得最像单反但最低端的佳能Powershot 530, 站在信义路的一棵树旁,叹着气看着旁边满怀憧憬、无忧无虑的群众,为自己的摄影技术焦虑着。1月1日凌晨过3分钟,果然——相机里一团模糊。

编辑在此之前说可以用网上付费的图,但我还是想贡献点什么。看着四周散去的人群,心理涌出一片后悔——怎么不早点找摄影师勾搭?

这时在稀疏的人群里看到了前方站着一排摄影师,他们还在互相分享着照片。我没有多想,跑上前拍拍其中一个40多岁的女性,尽显真诚地向她介绍是《**》杂志的撰稿人,来写最后一场烟火,想请问能不能用一张她的照片,会在杂志上印她的credit。

她并没有听过这本在大陆畅销的杂志,也没有开口要图片费,但是马上说了好,说可以在Facebook上发我。

隔天当我看到FB的照片有水印,不符合要求拜托她重新发,她立马答应;还在我不知邮件可能转到垃圾邮箱,连续追讨的情况下连发三次。

因文章需要,她还神速地帮我联系到一个跟拍101烟火5年的摄影师,和我聊他对最后一次烟火的心情。

到这,算是第三轮铺垫,展示她的善良和靠谱。

1月初回到上海,文章上了,我率先看到了电子版。咦?没有摄影师署名? 

去问编辑,她表示非常抱歉,但也改不了了。

我能理解编辑忙中忘事的辛苦,“好吧,我先去道歉好了,起码还有个图片费可以安慰一下?” 我想。

翻了墙在FB上发她我与编辑对话的截图,转达编辑的道歉,同时询问银行账号信息。她一开始没有看到截图,开始问转账问题,但后来:

“等等,”

“我现在才看到,你贴杂志上没标我的名字。”

“怎么可能杂志社会发生这么严重的错误,在台湾可是有版权的问题,没标明作者名字,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耶,不是一句忘记就说的过去的。”

我的第一想法是:可别让她因此对大陆媒体产生负面印象啊!但并不知道怎么回答,回去(爬回墙内)问了编辑有没有补救办法,杂志上改不了,电子版应该可以吧?被告知还是不行。

隔了几个小时,我还是只能道歉:“是,我也很惭愧。我有问她说电子的能不能改,她说也不行。"

她回我,“其实我一开始都没和你谈什么,只是单纯想帮忙,没什么利益关系,但是既然用了照片确不打上作者,真的让人很无法接受。”

这条信息,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回。

一边是我最喜欢的杂志和采纳我稿件的编辑,一边是帮了我这么多忙的好心摄影师,我怎么站边?还是怪我自己?除去这些个人情感,我看到的是国内对小到署名,大到知识产权不严谨的态度;这不是个人问题,是一个行业和社会的问题,这让我怎么和她说?“是啊,在大陆这些都不是大事..."

额,还是再次去道歉吧。

英文公众号:Lettersfromyaling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