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那是在去草莓音乐节的出租车里,左边坐着Clare——牛津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伦敦女生,右边的是朋友的朋友,刚刚见面的墨尔本人,大家笼统地介绍了自己来中国的原因和在做的事。右边的男生对Clare会说中文这一点突然产生了兴趣,一场绕弯子比赛就此开始。

第一轮,David先问:“啊,你在哪里学中文的呢?是上了私教课吗?” Clare回:“我本科学的就是中文。”      

第二轮,“是吗?在哪里呀?” Clare:"英国。”

第三轮,“英国哪个大学?” “...牛津。” “哦!!”

我坐在他俩中间,静观这一切,其实内心的波涛一直汹涌着——这第一轮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百转千回地躲猫猫?如果别人问我,我就直接会说:“我在牛津大学学了中文。” 而Clare忸怩的样子,让我觉得牛津毕业对她来说是道不想被揭开的疤。

事后和她聊到这件事,她说自己也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在英国,大众一般都会对牛剑学子抱有刻板印象:他们都是“高大上”私立学校毕业、鼻孔朝天讲话的社会精英。如果一开始自我介绍就提到自己的学校,更会加深这种为人傲慢的印象,在没有被好好了解之前就被打入社交地狱。于是她一般都会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到牛津。

有名校情结的中国人(比如说我)会拼了命地给自己贴标签,而在英国,因为社会阶级现象,名校学生反而想把这些标签撕掉。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我是牛津毕业的,我妈肯定会给我做个名牌让我天天别身上了吧!” 我说。

为母校骄傲是人之常情。我自己的母校巴斯也是不错的学校,可是只在英国和中国名声较响,一碰到美国人,就需要大费周章(外加旁敲侧击)地显示母校的优秀——巴斯是个风景饶人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景点、Jane Austen曾在这里写了《傲慢与偏见》、前外交部长杨洁篪曾来我专业进修、口笔译专业排名世界第二——好吧,我当然并不会这么显摆。

然而有些人就做过了头。我的前同事毕业于上海一所年轻的商学院,其在金融时报的排名是亚洲第一(这是他在面试我的时候说的)。更让我捏一把汗的是,他在Facebook上把学校名字输做了中间名;不仅如此,在‘时间轴(Timeline)’上还详细地一一列出学校排名:“#1 MBA in Asia (Forbes, FT Rankings);#11 MBA in the world (FT Rankings);#4 MBA in the world (Forbes)”。

熟悉西方社交媒体的人应该都知道,特定网站的定位不一样,他把放在LinkedIn上都略显夸张的信息贴在理应针对私人生活的Facebook,给人两个感觉:自大、好笑,真正的名校学生根本不用做宣传,一是不用宣传名声就够大了,再者他们也根本不想宣传。

好好想了一下后,我又想,可能这种现象止于英国名校某些文科专业的某些人吧,你说呢?

《The Riot Club》剧照,这群学生应该和Clare大不一样

 

英文公众号:Lettersfromyaling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