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春节刚过,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胖了三斤呢?节前,我微信上众多男性路人之一为所有女生发了条朋友圈,大意是:不要吃胖哦!吃胖就没人喜欢了,再加“可爱脸”表情。

 

这样的话,难道有人会觉得贴心吗?有人会觉得幽默吗?我立刻屏蔽了他——不想让自己再吸收这类想法,我小时候已经吸收得够多了——在 2010 年到英国读书前,我一直是个为身材自卑的人。

 

小时候一直被说胖,心里虽有不甘,但也没有自信去反驳:因为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亲戚,都觉得随意评价他人身材没什么不对。

 

在小学的一节有关营养的公开课上,老师让大家根据她提供的食材列出营养菜单,我报了我们小组的菜单后,老师笑着说:营养这么好,难怪长得壮呀。绝大多数同学和其他学校的老师都笑了——她达到了效果。初中时候,一次班主任在上生物课,主题是人体中的骨头。“人体内有206 块骨头,但是有多少是你能摸到或看到的呢?肩胛骨,嗯,手肘,肋骨,还有腰尖椎,这个有些同学可能找不到…” 说完自得其乐地看向我和我同桌。问题是,我不觉得这很好笑。

 

这样的事例若放到英国,可能会在告诉家长后,被登上报纸遭到全国谴责。

 

想象这样一个常常遭受言语攻击,对自身及其不自信的女生,来到英国后的反应。

 

首先从外在说起,英国高街上的时装品牌一般有娇小(petite)和高挑(tall)之分,也有不少专门给圆润的女性打造的品牌,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美的代名词不是“最小号”,丰满一点的女孩也有打扮自己的权利啊!

 

内在也产生了精神上的解脱。没有人理直气壮地对我说胖,没有人指着我和偏瘦的朋友说我们是三明治,没有人指着我的大腿说怎么这么粗。虽然体重并没有变轻多少,但人生头一次被当做正常的、有感情的女性对待,瞬时感到憋了小二十年的怨气终于呼了出来。自己的身体意象也健康了许多。

 

身体意象(body image)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由奥地利神经学家 Paul Schider 在 1935 年首次提出。用简单的话说:你觉得自己胖还是瘦、美还是丑,对异性有没有吸引力,是件主观的事。因为不同生活经历和背景,每个人对自己相貌、体能、体态的印象不同,一大影响方面也来源于当地文化、媒体和社会。

 

英国式身体意象给我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节点是看到本科的好朋友 Bolade 陷入爱河。Bolade 的父母来自尼日利亚,她在我们学校的是戏剧与表演——一个充满着自由灵魂的专业。她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戴夸张的首饰,有时候还会梳黑人辫子;嗓音天籁超灵,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更明显的特点是:体态比较丰满,目测可能有 100 公斤。

 

我前后分别认识了她和她男友 David用数字说话:后者大约一米七左右,中等身材。

 

得知他俩确认关系后,我第一反应是:两人身材也差太多了吧。而后狠狠在心里给了自己一巴掌——你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身材指指点点,难道忘了当初被说的时候受到的打击吗?和其他朋友聊起他们时,也从没听说任何关于身材的评论,因为本来就不重要嘛。

 

当我 14 年底毕业离开英国搬到上海,美国网络开始兴起大腿空隙(thigh gap)的比拼,中国网民则秀起了 A4 腰和 iPhone 腿的时候,英国人的反应往往一边倒——女孩们,做你自己就好。

 

15  年 4 月,伦敦一些主要地铁站挂出了一个蛋白质代餐的广告,主角是身着黄色比基尼的金发美女,深邃的眼神、诱惑的嘴唇、配上盈盈一握的小蛮腰,海报右边写着:你准备好了在海滩上秀身材了吗?(Are you beach body ready?)结果被英国民众骂得狗血喷头。英国广告标准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在判决广告违规前,收到了 378 起投诉。70000 多人在 change.org 上签下请愿书,控告生产厂家没有社会责任感,推广不健康的身体意象Twitter上也掀起了控诉的浪潮,也有不少人在地铁内的广告旁写下自己的标语:女性的身材不是物品;别让女性觉得要挨饿,反对人更是在海德公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最终成功让它撤下伦敦地铁。

 

 

 

在我看来,这则广告并没有“争议”,因为民众想法都是一边倒的 (Credit: Guardian)

 

 

那在英国人看来,什么样的身体意象是健康的呢?同年11月,国家级公益机构英国体育委员会(Sports England)做的一个公益广告“This Girl Can”就全面展现了能代表广大民众想法的官方版的身体意象。

 

 

 

(Credit: Sports England)

 

 

宣传片不唯美,找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甚至偏胖的普通英国女性,他们游泳、跑步、骑车、拉划桨器、跳健身操,运动的时候大把流汗,甚至还可以看到脂肪在不断颤动,绝对不是传统广告里默认出现的美女。“This Girl Can”的影响力遍布全国,号召女孩和女性不管体态、身材和能力,不要怕别人的眼光。动起来就是最好的。这便是大众眼里健康的身体意象,和中美的流行趋势截然相反。

 

英国大众对丰腴体型更宽容。第一可能是因为偏胖的体型在英国是常态。据英国统计局 10 年的数据显示,英国女性的平均身高是 米 62,而平均体重则有 70.2 千克,这样算下来 BMI 达到了 26 点多,不止超重一两点。第二,我觉得是因为英国人骨子里的不偏不倚,他们想时刻保持正直和公平的姿态,不想让任何人觉得有情绪上的不安。漂亮女孩有追求美的权利,胖女孩当然也有。 

 

这样的理念固然给了所有人平等的机会,不仅益国益民,还益了像我一样的暂居人民,如果要给这个影响加个时间期限,我希望是:一辈子。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