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一个浮夸的标题,它首先需要的是背景解释:我在现在的公司(创新咨询团队)看到不少同时刺激左右大脑的商业和创意灵感,看着看着也开始了自我忧患——一直被同一个问题牵引着注意: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新时代千变万化的市场格局?

最悠久的人才代称符号应该是来自麦肯锡内部招人标准的 "T"(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度的技能),但搜索资料时,我发现每过几年,就有新理论出现,阐述为什么 “T", 或者 “I", "X”,“π” 型已经跟不上节奏了,你需要成为其他符号才能事业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但这些自我提升理论也是有共通之处的:他们都鼓励你做一个有广泛视野的专精人才,无论你想成为 T/I/X/π,都是需要核心技能的。而这样的人,我在开始这份工作后才真正接触到。

其中一个是现任 BCG Digital Ventures(简称 BCGDV)总部的某副总裁 K

首先补充一下我自己了解的 BCGDV 的背景。近几年,生于忧患的管理咨询公司纷纷成立起自己的数字事业部。拿管理咨询 “三大” MBB 举例,McKinsey 有 McKinsey Digital Labs ,Bain 有 Bain Digital,BCG 旗下的就是 DV 团队。这些团队创始的故事可能各不相同(比如说 DV 原名 Booth Digital,是在四年前被 BCG 收购的;其他则可能是企业内创),但它们应该都是收到了客户想往数字化转型或开发数字产品的需求,以及感受到中小型数字咨询团队的竞争压力。

 

“三大”旗下的数字团队

 

DV 最大的卖点是横跨商业、创意和科技界的人才。 而 K 就是这类人才的代表——本科机械工程,在核电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去读了 MBA,之后在 Nike 设计了一系列成功的乔丹鞋款,又辞职去设计名校 ArtCenter 读了工业设计。DV  创始团队大多数人便是他在 ArtCenter 结识的。

DV 的人才类型示意图

 

我对他的职业经历印象深刻,除了核电站和设计乔丹鞋所带来的冲突感,也因为他可以用自己的核心主线串其不同阶段的经历。作为设计专家,他的技能可以和涉猎的各个领域(工程、创意和商业)结合,每个领域的不同应用也可以作为自己核心技能的积累。

同时,我充满同理心地想:也有可能是他经历了多次青年危机,每到一个新领域都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以至于换了这么多次。但...本推测尚未向他本人求证。

还是比较安全地来说说自己好了。我还记得在本科时,总觉得自己简历不够满,除了传媒领域,还有英语助教,以及莫名其妙的保险公司(i.e. 我妈的行业)助理经历。后来学了翻译,更是以此为跳板尝试了不少五花八门的事(制片助理、英文内容编辑、独角兽公司的前台等)。回望这段摸索、等待、再摸索的过程,我的总结是:这是段宝贵的必经之路,没有这些七七八八经历的铺垫,我不会这么明确现在的道路,但它们对我想要的职业方向并没有积累作用。

我开始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1. 自己的核心技能是什么?(答:以英语为重心的语言工作,包括口译、笔译、写作、沟通)

2. 行业水平在哪个级别?(答:口译基于应用行业和形式有表现起伏,总体及格~良;笔译优良;写作优良;沟通能力同样基于应用行业有起伏

3. 自己对此有热情发展以及提高吗?(答:最热衷于发展英语的口头和笔头组织能力)

4. 最有热忱应用这个技能的行业是什么?(答:艺术和新闻)

第一个问题很重要,它代表了初步自我意识;第二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也许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相差很大,需要结合他人反馈来分析;而第三、第四个问题,则是会影响职业道路的决定性因素。

”赢得世界” 对我来说就是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现在,我希望五年后的自己可以在美国成为科技/创新记者、关注新闻媒体未来的研究员,或是媒体创业公司的一员。无论哪条路都需要我的核心技能。

你呢?

也许,你不必担心自己的这么多青年危机会对职业生涯的不好影响——转型次数多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有一技之长。但如果你是身负多职的斜杠青年,可能就要想想:我的斜杠们是可以被连起来的吗?它们在一起是否会互相补足,对我 ”赢得世界“ 的目标形成积累?或许,也可以问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或者更多更好的问题),欢迎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