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我计划推出的【新闻小白外参】系列第一篇,每月更新。付费新闻的推行难度高不在于价格,而是人们内心的门槛——你同意吗?

今早伴着阴沉的天气,在上班路上听 BBC Radio 4 的媒体评论节目 The Media Show,听到来自 FT 主编一段刺耳但真实的言论:I see young people with their 2.20 Cappuccino, latte or whatever from Starbucks, and then holding the Metro(地铁站和巴士上的免费报纸). They are willing to pay for good coffee, but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pay for good journalism. 

长着一副八卦小报脸的 Metro 现为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先插两句闲话:主编大人显然不买星巴克咖啡(好样的),不了解它的定价 —— 星巴克在英国的均价应该是 3 镑左右(还是比中国星巴克便宜),两镑二那是街边小店;说星巴克就代表了好咖啡也很有问题,事实上,它不论是从发源地还是环境影响还是员工培训还是纳税都...在咖啡圈内和民主社会为人诟病。

虽然有偏见化年轻人的嫌疑,但我不得不赞同主编的精准比较。我自己就曾是他口中的 “年轻人” 之一。刚毕业做自由翻译(要蹭网)时,我最多会在一天内换三个咖啡馆,花一百多买咖啡,但绝不会想到要为新闻付费,甚至每次遇到被 “付费墙” 的情况,想都不想就会直接关掉网页。

因为在那时的我心里,那是管理咨询、金融界等不差钱的人才会做的事,又或者是他们的公司标配,和我等靠天吃饭的文职人员没什么关系。但 “我等” 又有种奇怪的逻辑:心甘情愿地在诸如咖啡等无实际价值的物品上花钱,并觉得 30 元是不可侵犯的行价。

但其实,付费新闻真的有和咖啡钱差那么多吗?多到让人有进阶社会等级的差异感?

为此,现在的我拉了张简易列表,主要包含国内外主流时政财经类媒体,有财新、《第一财经周刊》、The New York Times, Financial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链接连向订阅方案)。其中,套餐的最低价一般是全年数字版(网络端、移动端),高价往往是数字+纸质版

(因为每家订阅标准的时间不同,此表假设基于用户订阅全年后每周的花费)

除了单独订阅,行业中还出现了貌似是付费新闻颠覆者,实质是推行者的 Blendle。其采用微支付(Micropayment)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权威媒体的打包内容,之后会撰文详谈。

如果单看数字,即使定最 “高贵” 《华尔街日报》,每周需要的也只是买两杯基本款咖啡的钱。但单凭这逻辑,就像健身房的教练和你算办四年会员卡搁在每天就几块钱一样,属于观念绑架。我想,倒不如分享一下自己观念的转变过程:

1. 2016.7 体会到付费新闻对专业的帮助。

第一次有《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会员特权是因为写稿时编辑赏赐的,之后恨不得贴在脑门儿上走路,好像读了它们的文章,自己就摇身一变成广告商心目中的精英客群。说回正题:付费墙后的独家信息和深度解析连接到的人和事给了我更大的视野,也给我的特写提供了深度。

2. 2016 ~ 至今 对新闻行业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

大约是 2016 年中旬决定要申请新闻研究生,开始关注行业的动态、面临的挑战和新趋势,慢慢觉得自己也是半个圈里人。圈里人对同行总会想以实际形式支持,而不只是精神鼓励,为同行人的劳动成果付费的观念也开始形成。

3. 2016.11 因为美国总统大选认识到新闻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危机。

 由于计划去美国留学的决定,我非常关注当年的总统大选,和周边的同事、朋友前几周就会看新闻和脱口秀。Election Day 当天,公司屏幕上还投影了纽约时报的实况报道。

我支持希拉里当选,不仅是因为 Democratic 对于少数族裔和移民政策会更宽松,而是在生活中发现自己也和主张自由、民主、全球化的英美年轻人更契合,和相对应媒体的价值观也更契合。

结果出人意料。其不仅断定了主流新闻媒体对美国人民分裂的误判,更引发了 “假新闻(Fake News) ” 的纷争。当晚在床上打开 Guardian 时,突然觉得自己代表的群体如此渺小,也许真的像保守党们常说的,就是 “只会哭闹的自由主义者(Whiny Liberals)",自己不愿做,只会纸上谈兵。

情感丰富的我一激动,买了 Guardian 一年的会员(即使它并不设付费墙),还去维基百科捐了款。

4. 2017.11 实际支持财新的全面新闻收费计划。

财新的全面收费计划在 11 月 6 日启动,之前以免费为主的财新网现也已全面收费,这让它成为内地第一家敢和舆论(“新闻不可能收费”)对抗的新闻机构。遇上这么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我在第一时间知道就马上下了单。 但也有个人困扰:付费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大家都看不了...

***

回到最初的问题:付费新闻的 “天价” 真的让人负担不起吗?为什么用大家熟悉的健身教练强盗逻辑(“平均一下每天几毛钱”)还是很难说服人?为什么其他新闻机构迟迟不敢推行付费计划(即使是部分)?

付费新闻并不贵,但其推行难度高不在于价格,而是人们内心的门槛。

有句话你一定听过: “你每花的一分钱,都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中国的新闻媒体在研究商业模式时,纷纷看向在此最超前的美国,下一期,我也想通过美国新闻行业的案例,和大家一起看一看付费新闻这个生意在大洋对岸的现状。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