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要用两点一线的眼光看事情,无论事大事小。
 
       上个月刚在财新发表第一篇博文时,我用微信兴冲冲地转给在张家港的奶奶,想让她骄傲地和亲戚朋友们说:“这是我孙女写的!” 我身在上海,仿佛已经能听到“亲戚朋友”们从远方传来的赞赏:“小姑娘文笔真好!” “思想真深刻!” 就像小学五年级第一次在《张家港日报》上发表文章时,听到的夸奖一样。
 
        但其实是我想多了。
 
        上周回家,我问奶奶给别人看了没有,别人怎么说?奶奶说当然有!发给了兄弟姐妹群(她兄弟姐妹有8人),还翻出了微信记录。
 
        只见她定居在南京的兄长说:“雅玲刚从英国回来,看来还需适应社会,适应了才能有大成就!”
 
        我愣住了—— 我这么不害臊地把自己的生活拿出来展示、做社会学案例,最后还落个海归不适应社会的名声。转念,又问:“他是做什么的?” 
 
        奶奶也一愣:“在南京当了干部,然后在企业里做了几十年,现在退休了。” 好吧,就暂且原谅他。
 
 
        我倒想问,什么是适应?什么是融入?
 
        今年(15年)8月,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的发表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里面俨然出现以“海归融入社会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小标题的这一段话: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地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7%、49.8%、46.7%、35.7%。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2%、7.3%。”
(图片来源:新浪)
 
 
 
       但围绕这个论坛和报告的新闻稿里都没有提到融入的定义。所以我不得而知,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融入是在国企或外企做稳定的工作?不嫌工资低?不跳槽?还是女生要早结婚?男生要先成家再立业?
 
       谈论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群体时,怎能单纯地像揉面团,拉了一小块疙瘩,还可以给它无声无息地搓回去?(待续)
 

英文公众号:Lettersfromyaling

 

如想转载,请转全文,那是对你的平台读者最大的尊重。当然如果能善良地提一下姜雅玲和财新博客就更好了,谢谢你积极帮我宣传呀。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