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一篇说到彻底绝望前的挣扎——切身体会到噪音污染、回收问题时,还是会去讲道理,虽然四处碰壁,但没有心灰意冷:心中充满愤怒,同时也有希望。

 

 

但这类打击一多,就不知道如何、以及从哪里吸收新的能量去反驳,倒好像只能怪自己太敏感、玻璃心,然后默默告诉自己:“没必要去浪费感情。” 或者一边深呼吸一边想:“Think less...feel less.”

 

 

比如,新公司的阿姨还是不会把垃圾分类,在我问她时说得和上一个阿姨一样:”有人去捡的呀!” 我紧皱眉头从茶水间回座位,坐定后想:算了,即使阿姨分了类,现在的大楼也没有系统的回收机制吧。想 “通” 之后,也大大方方把剩饭剩菜和纸盒扔一起。

 

 

上个月手机落在 Uber 上后不久被关了机,抱着找不回来,但想使劲抖负能量的心情给 Uber 中国的两个邮箱发了邮件,随后猛然想到对方刚被收购——实习生都哭着走光了,谁有空回我邮件啊?果不其然,隔天收到来自美国的跨洋邮件,说会把我的问题转给提供中文服务的同事,那…会是谁呢?在需要客户服务时碰壁也是挺让人绝望的一件事。

 

 

 

再见我的手机,再见 Uber 中国...

 

 

于是忧伤地搜出旧手机开始用。正巧看到换代前的聊天记录,其中一(大)段是我在 “绝望” 之前和威尔士某会籍顾问的对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是现在绝对做不到。

 

 

背景是我刚到上海半年,先在浦东落了脚,买了家旁金仕堡的预售卡,坐等它开门。等待过程中,先去威尔士买了两周卡过度一下。过渡着过渡着,遇到这位顾问教唆我直接办卡,他微微发福,不高,头发稀疏,往人群里一放,你绝对不会...预感他和街边有型有款,莫名靠近你后说:“健身房、游泳、瑜伽要不要考虑一下?” 的所谓顾问们做的是同一份工作。

 

 

他当时没有拍胸,但满脸诚恳地说:“我和金仕堡的人可熟了,和他们说一句保证帮你退了。” 但事实是等我办完卡,他的话术就变了:丝毫不提他与金仕堡的私教,但同样诚恳地给我想法子,说我可以找金仕堡经理聊,聊不成功还可以找媒体曝光。

 

 

从 6 月到 10 月,我隔三差五问他一回,也去金仕堡尝试过,都没法子退。已放弃这茬时,11 月,因一次撰稿机会遇到位隐居在海南乡间的前健身界人士,在广州健身界十几年后心累到不行,虽然还热爱着这个行业,却再也提不起做 "销售“ 的精神。搬到海南陵水的某五星酒店工作,信起了佛,教起了瑜伽和冥想。

 

 

回到上海,回到威尔士的跑步机上,再遇到来 “巡场” 并搭讪的教练,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刚刚览阅完历史书的通透感。以下是我在 2015 年双十一那天发给王顾问的微信:

 

 

我:“ 你第一次和我说话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我妈。我小时候她从老师转行做保险,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认真听你把话讲完,相信你给我做出的承诺 1)帮我和金仕堡谈;2)在另一家店开卡,因为我觉得在你身上看到了那时候的她。可是我这大半年来提醒过你这么多遍,你都糊弄过去,让我对你很失望,也不觉得你有潜力成为我妈那样手下有一千多人的保险公司总经理。

 

 

 

下次你再想着刚回国的小姑娘钱好骗,你想想我说的话。

 

 

 

还有,之前你问我有没有什么媒体的朋友,可以投诉金仕堡。我自己就是记者,认识很多有影响的圈里人,自己也可以做一个系统的调查,写写威尔士。金仕堡没有向我承诺过任何东西,而你,作为威尔士的销售,向我承诺了事情没有兑现,你说我作为记者,心里会偏向那边?”

 

 

王:“我看了你写的第一段话感触很深,心里也很内疚。现在不知道如何表达。”

 

 

我:“她对客户许下的承诺就一定会完成,所以才有不断的转介绍。不然只会造成客户流失,你说是吧?有空回答一下我的三个问题好吗?1)你许诺的原因 2)现实的解决方式 3)难点。”

 

 

王:“因为我们每天的业绩压力很大,老板要求的是当天成交率..."

 

 

其实我一直想听到的就只是这句真话而已。他后来在我转卡时帮了些忙,再后来也离职了。

 

 

一年后的我,点开大众点评的上海主页,健身房有 2003 家,私教工作室有 763 家。办私教工作室的,诸多是从连锁健身行业出来的教练——他们可能积累够了资源,也积累够了负能量。那顾问呢?他们转行做了什么?一年过去,我换到了比较中心的威尔士,再也不理任何顾问的搭话。(完)

 

 

今后每月 23 日定期更新(对,这是个特别的日子)

 

英文公众号:Lettersfromyaling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