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15 挑起的曝光风波,在无印良品(Muji)、卡乐比(Calbee)官方纷纷亮出证明书、发布官方声明后,仍未平息。据《第一财经周刊》总结,本次事件最大的乌龙是商品原产地与注册公司被混淆——在我看来,最大的可能原因是调查记者没做好本职工作。

被误报道为核污染区食品的进口水

而关于这次事件的影响力,除了情绪传播、民族主义等造成的归因理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向事件的源头观望,问问自己:这个购买行为是必须的吗?我们真的需要从日本运来、装在塑料瓶里的薏仁茶吗?

这无关民族主义,而关乎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我住在上海——这个唐朝建港,1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世界第一的地方。当联合国粮农组织把 food accessibility’设为工作重点之一,上海的商家们则保证了民众的进口食品易得性——‘imported food accessibility’。从专打进口牌的Ole'City Shop、久光,到连锁便利店,甚至是淮海路、南京西路上的土特产店,进口食品占有了商场最显著的货架。

有消费能力的人往往更加青睐 'Made In XXX’(非中国的一切其他国家),发现商机的商家也不想错失良机,于是进口的风潮越演越烈,成为市场营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6年春节后,因为翻译工作关系,我跟着研究员去了几家高收入的上海家庭做市场调研。最后一户人家的房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一行人走进去刚入座,他没有给大家倒热水或泡茶,而是抄来一捆Pierrer气泡水,给我们每人拿了一瓶。

他介绍自己家的时候说到:“老婆喜欢欧系风格。”具体说来,是金银双搭的墙面和摆设、餐桌圆厅内的水晶吊灯和玲琅满目的进口食品。

 进口的当然不止食品。访谈结束后他笑容可掬地带我们参观房间,走到书房——“这个 Dyson 吸尘器是让朋友在 Black Friday 带的。”他用英语对我的临时同事、美国的设计研究员说,仿佛觉得这一点能拉近他们的距离。 

路过另一个储藏间——“这些帮宝适尿不湿也都是让朋友从美国带的,国内买可贵了”, 他指向囤成一竖列的四箱尿不湿。

 我们围站在圆桌旁道别的时候,1岁多的儿子踉踉跄跄地爬到椅子上,挥动着小手把Pierrer水瓶打翻,我们都笑了。他们的生活在上海,但组成生活的模块都是进口的。这其乐融融的一家,看着温馨富足,让人艳羡。而那一刻,我想的其实是:我不在乎这些有的没的,是不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开心? 

进口贸易的存在是有刚性需求的,从飞机、金属、原油,到大豆、谷物、医药品,都是中国的重点进口商品。但日用品方面,真的要喝法国气泡水、斐济泉、日本瓶装薏米茶吗?这单单是因为食品安全和品质保障所迫吗?

如果想要真的过上“进口的生活方式”,倒不如试试在地消费——可以减少碳排、促进当地经济,还新鲜省钱——这才是智识中产的标志。

----------------------------------------------------------------------------------------------------

如想转载请联络作者箱:yaling.jiang@outlook.com

话题:



0

推荐

姜雅玲

姜雅玲

17篇文章 5年前更新

姜雅玲,苏州人,现为奢侈品时尚行业媒体 Jing Daily 驻纽约记者。曾在金融时报和道琼斯集团工作。从 14 年起为财新雅趣撰写专栏入行,关于文化和商业的双语稿件曾发表于《快公司中国》、《南方人物周刊》、Barrons、Sixth Tone 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与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专业。

文章